<acronym id="s8ci2"><small id="s8ci2"></small></acronym>
<rt id="s8ci2"></rt><rt id="s8ci2"><optgroup id="s8ci2"></optgroup></rt>
<acronym id="s8ci2"></acronym>
<acronym id="s8ci2"><center id="s8ci2"></center></acronym>
0
  • 聊天消息
  • 系統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帖/加入社區
會員中心
創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2024中國云計算大分野:重回當年,還是走向未來?

腦極體 ? 來源:腦極體 ? 作者:腦極體 ? 2024-03-04 09:47 ? 次閱讀

再過些年,如果有人寫中國云計算發展史,那么他應該會著重描述2024年2月的最后一個星期。

這短短幾天里,發生了反差感拉滿,且都極具變革意味的兩件事。科技產業天天“重磅發布”,但其實真正具有變革意味的重磅消息并不多。但把這兩件事交織在一起看,卻真正能看到中國云計算市場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局面。

先從較近的說。2月29日,阿里云在北京召開2024年度戰略發布會。相比于近年所有云計算發布會都在講AI、講生態、講穩定性,阿里云這場發布會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的關鍵詞只有一個:降價。

會上,阿里云宣布全線下調云產品官網售價,平均降價幅度超過20%,最高降幅達55%。降價涉及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覆蓋計算、存儲、數據庫等所有核心產品,被外界評為史上最大力度的公有云價格戰。

了解云計算的朋友,會覺得有些恍如隔世。因為十年前差不多所有云計算廠商都在主打降價,但近些年已經很少見云廠商把降價作為主要戰略。一夜之間,中國云計算似乎回到過去。

也有公司堅定地選擇走向未來。2月25日,華為云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024上舉辦了峰會。會上著重向全球企業介紹了華為云GaussDB數據庫,旗幟鮮明提出了“給世界一個更優選擇”。

了解云計算的朋友會覺得這一幕是前所未見的。全球云數據庫基本被微軟、亞馬遜、Oracle三家占據,在這些年中美科技摩擦的大背景下,國產云數據庫開始崛起,但主要市場都在國內,從來沒有見過有企業把國產數據庫拿到歐洲,拿到世界上進行宣傳。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明晰的產業信號國內公有云市場TOP2的廠商,正在走向截然不同的路。

如果說,過去十余年云計算廠商都是在同一個目標下你追我趕,那么從這個岔路開始,中國云計算將走向分野。

上山還是下海?將成為所有云計算廠商,乃至千千萬云用戶必須回答的問題。

下海模式,重回互聯網的海

我們可以將阿里云的全面降價戰略,歸納為一種“下海模式”。

這里的海,就是互聯網的海,以低價換規模的海。這是阿里系業務最為熟悉的發展模式,也可以說是阿里云的某種“初心”。

事實上,在經歷了快速增長期之后,阿里云一度想要在政企市場有所作為,追求低客單、高利潤、高技術附加值的“類IT”模式。但在實際戰略執行中,這條新路卻始終沒有走通。不僅政企市場反響一般,同時還逐步脫離了原有的高增長軌道。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23年第4季度,阿里云營收同比增長為3%。這意味著其在外部市場已經來到了負增長。從最終結果看,切換賽道的效果顯然是不能被阿里系高層滿意的。

于是,可以看到2023年阿里云迎來了一系列從組織架構到市場戰略的變革。重回線上,重視增長成為新的戰略基調,而這種回歸自身擅長賽道的戰略,最終變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云計算市場大降價,變成了把云計算市場“拉回十年前”。

這種重回,回歸的其實就是阿里最早切入云計算市場所應用的互聯網模式。追求低利潤,高規模,甚至不惜用降價、免費等方案留住客戶,先占據客戶粘性,后續再考慮商業化發展。

這種早已被證明過的戰略,當然有其價值。最顯著的就是可以降低用戶成本,從而與目前正追求降本增效的用戶達成更高的契合度。同時,降價思路也有利于推動更多客戶選擇上云。在去年,“上云還是下云”的爭論甚囂塵上,本質還是成本問題。降價可以擴大公有云用戶的整體規模,而規模紅利本身是能夠攤薄云廠商成本的。

然而有正面就有負面。用互聯網模式做云計算并不是新鮮事,其問題也很早就暴露了出來。

首先,廠商追求降價很容易拉開行業價格戰。這會導致廠商投入到新技術、新能力中的研發成本下降。而在AI高速發展,社會經濟整體追求以科技換新質生產力的今天,云廠商紛紛過度價格導向是與大勢不符的。

從用戶角度看,也會擔心在低價階段被廠商綁定,后續會有一系列問題。比如行業競爭降低后定價權會集中在頭部企業,低價會不會有很多附加條件,以及低價是否意味著服務穩定性下降。如何打消客戶的疑慮,這也是阿里云需要面對的問題。

重回互聯網的海,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這個戰略在阿里云的視角上看是非常合理的。

但對于云計算行業,乃至整個科技產業來說,價格戰是一個需要警惕的因素。畢竟“低價的很貴,免費的最貴”,這個道理中國用戶已經再清楚不過了。

上山模式,要上新技術的山

阿里云的低價戰略一出,確實引發了極大的討論熱度,但卻并沒有引發其主要競爭對手的跟進,這個現象非常值得觀察。

這是因為,在今天中國云計算產業中還存在另一個模式,我們可以稱之為上山模式。這個山,是新技術的山。在今天全球AI爆火,以及中美科技對壘的特殊時代背景下,云廠商要上的山里,又有兩座山峰擺在眼前。

一座叫作人工智能,一座叫作自主可控。

選擇爬山的云廠商,確實極大概率不會考慮跟進價格戰。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投入產出模型,也不符合創新科技與國產化領域的客戶需求。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僅次于阿里云的國內第二大公有云廠商,華為云就從來沒有宣傳過價格戰為主的策略。同時,這些廠商可以不斷拿住具有創新力的技術。

比如說,這些年全國都在關注“科技卡脖子”問題,而在國產化、自主可控領域,華為云已經拿出了相當可觀的內容。比如將“突破烏江天險”的大量基礎軟件、軟硬件開發工具上云;推出國產AI算力的昇騰AI云服務;國產數據庫華為云GaussDB;全面自主可控的MetaERP等。

在AI領域,華為云不僅有自研的盤古大模型系列,還可以看到一系列配合AI技術的創新基礎設施,比如不久前在MWC 2024展示的全球存算網KooVerse、分布式QingTian架構、AI-Native存儲等。

這種專注于新技術,新能力的“上山模式”,也是優缺點分明。在AI爆發,科技創新價值提升到歷史高點的時期,這種模式更加符合社會整體利益,也有助于廠商形成正向的研發-生產-商業化循環,從而形成科技創新的滾雪球效應。這種模式在過去幾次全球科技創新中都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

從客戶視角看,源源不斷的新技術意味著新的生產力抓手。無論是央國企打造AI戰略,還是新銳的開發者、創業團隊抓住創新機會,都需要以云廠商提供的技術能力作為基礎。云給客戶最大的價值,不是省錢,而是幫他們賺錢。畢竟干脆不上云是最省錢的,既然選擇云,就是想要選擇具有創新能力的業務發展模式。

當然,這種模式也是有負面性的。比如在價格戰的大環境下,是否能夠持續得到客戶認同?會不會短期內喪失增長規模?能否抵擋價格戰沖擊?

當這兩種模式同時出現在中國云計算市場上,一個新的時代正在來臨。

中國云計算,兩種模式開始分流

過去若干年,中國云計算市場的主旋律是非常統一的:客戶以互聯網和電商企業為主;市場上則是阿里云追趕亞馬遜云,其他廠商追趕阿里云。

而在目前階段,作為后起之秀的華為云已經實現了較為可觀的規模占比,并且市場增速超過阿里云。一超多強的云計算市場局面正在漸漸淡出視野。雙雄并立,并且兩種截然不同路線并行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中國云計算,正在進入一個大分流時代。追求高技術,還是追求高規模,會成為一個云計算廠商難以兼顧的選擇題。

目前來看,華為云、百度智能云為代表的云計算廠商,會在主攻AI等創新技術的方向上持續“上山”。運營商云也在加速推進自主創新以及智能化等相關戰略。

而阿里云,以及市場規模較小的云計算廠商會選擇持續降價,將價格戰作為新時期的戰略支點。

相對特殊的可能是騰訊云。作為國內市場份額第三的廠商,騰訊云整體處在收縮戰略當中,既選擇小額度跟進阿里云的降價,也在持續深耕產業互聯網等政企市場,似乎需要等待進一步調整后,才能拿出更有明確指向的戰略方向。

可以預計的是,這兩條路的分歧會越來越大,放在一起比較的價值會越來越低。

假以時日,中國云計算或許會實質上變成兩個市場。一個打內,越來越卷,卷小單子、小企業,甚至以免費換增長。一個打外,走向國際舞臺,走向把云和AI變成新的中國光伏,中國新能源汽車。

新的時代,主旋律不再是你追我趕,而是各取所需,各自為戰。直到某一天,在更大的AI巨變來臨時重聚。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8

    文章

    7467

    瀏覽量

    135967
  • 阿里云
    +關注

    關注

    3

    文章

    898

    瀏覽量

    42666
  • 華為云
    +關注

    關注

    3

    文章

    2201

    瀏覽量

    16914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禾賽科技榮登《財富》2024中國全球化未來新星榜單

    近日,《財富》發布“2024中國全球化未來新星”年度盤點,禾賽科技作為全球激光雷達行業的領軍企業榮登榜單。
    的頭像 發表于 05-30 17:20 ?281次閱讀
    禾賽科技榮登《財富》<b class='flag-5'>2024</b><b class='flag-5'>中國</b>全球化<b class='flag-5'>未來</b>新星榜單

    格陸博科技榮登《2024中國未來獨角獸TOP100榜單》

    2024年4月25日,在第八屆萬物生長大會·中國未來獨角獸大會上,一站式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微鏈」聯合中國投資發展促進會創投專委會共同發布《2024
    的頭像 發表于 04-28 11:52 ?318次閱讀
    格陸博科技榮登《<b class='flag-5'>2024</b><b class='flag-5'>中國</b><b class='flag-5'>未來</b>獨角獸TOP100榜單》

    2024年全球與中國自動方向電壓轉換器行業總體規模、主要企業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及排名

    ) 2.4.3 近三年中國市場主要企業自動方向電壓轉換器銷量(2021-2024) 2.5 中國市場,近三年自動方向電壓轉換器主要企業占有率及排名(按收入) 2.5.1 近三年自動方向電壓轉換器主要企業在
    發表于 03-29 16:25

    芯馳科技亮相2024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

    2024年3月15日至17日,備受矚目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在北京盛大召開。作為汽車行業的重量級盛會,此次論壇吸引了來自政府、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眾多代表,共同探討中國新能源
    的頭像 發表于 03-19 09:23 ?262次閱讀

    2024年全球與中國7nm智能座艙芯片行業總體規模、主要企業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及排名

    芯片主要企業在中國市場排名(按銷量) 2.4.3 近三年中國市場主要企業7nm智能座艙芯片銷量(2021-2024) 2.5 中國市場,近三年7nm智能座艙芯片主要企業占有率及排名(按
    發表于 03-16 14:52

    【量子計算機重構未來 | 閱讀體驗】+ 初識量子計算

    其他公司提供,Amazon、Microsoft 后臺的物理機器是由IONQ、 Rigetti、 D-Wave提供。 以服務形式提供量子計算出租的模式更為普遍,如果只是做做實驗的話,有些還是可以免費預約使用的。
    發表于 03-05 17:37

    【量子計算機重構未來 | 閱讀體驗】初探

    本帖最后由 oxlm_1 于 2024-3-4 23:24 編輯 非常感謝能有這次機會參與《量子計算機重構未來》這本書的試讀活動。當看到這本書的測評時,首先好奇的是,量子計算機能
    發表于 03-04 23:09

    中國電信亮相MWC 2024

    夯實數字基建 引領智驅未來? 香港2024年2月28日?/美通社/ -- 2024年2月26日,2024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24
    的頭像 發表于 02-29 09:59 ?366次閱讀
    <b class='flag-5'>中國</b>電信亮相MWC <b class='flag-5'>2024</b>

    2024款鴻蒙OS 最新HarmonyOS Next_HarmonyOS4.0系列教程分享

    鴻蒙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科技的崛起。HarmonyOS就是我們說的華為鴻蒙系統,截止到2023年8月4日已有超過7億臺設備搭載了鴻蒙OS系統。據多家媒體報道,2024年國內有21所985大學都開設
    發表于 02-28 10:29

    #新開端、新起點,2024一起加油#

    \"新開端、新起點,2024一起加油\" 這句話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對未來的期待。新開端和新起點意味著我們有機會摒棄過去的不足,以一個全新的姿態開始新的旅程。而\"
    發表于 02-26 21:01

    2024年:AI技術引領手機行業邁入全新紀元

    2024年是AI手機元年。未來五年,AI對手機行業的影響,完全可以比肩當年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機。
    的頭像 發表于 02-21 16:15 ?419次閱讀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28】量子計算機重構未來

    介紹在汽車行業及其他制造業,量子計算未來將引起怎樣的變化,并根據實證實驗的事例進行說明。第 4 章給出了細分領域的多家企業人士采訪實錄,從他們所處領域的角度出發,展望了量子計算機將
    發表于 01-26 14:00

    全球FPC產值或將在2024重回成長

    近期中國臺灣電路板協會(TPCA)與工研院發布「全球軟板觀測」報告,今年受限于電子產品高庫存和消費需求下降,將落至172億美元,預估全球軟板產值將下滑12.6%,但隨終端庫存調整告一段落,明(2024)年可望重回成長;
    的頭像 發表于 09-19 15:43 ?585次閱讀

    RISC-V 的未來中國

    2023 年 RISC-V 中國峰會上,倪光南院士表示,“RISC-V 的未來中國,而中國半導體芯片產業也需要 RISC-V,開源的 RISC-V 已成為
    發表于 08-26 14:16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_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_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播放_亚洲视频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acronym id="s8ci2"><small id="s8ci2"></small></acronym>
    <rt id="s8ci2"></rt><rt id="s8ci2"><optgroup id="s8ci2"></optgroup></rt>
    <acronym id="s8ci2"></acronym>
    <acronym id="s8ci2"><center id="s8ci2"></center></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