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8ci2"><small id="s8ci2"></small></acronym>
<rt id="s8ci2"></rt><rt id="s8ci2"><optgroup id="s8ci2"></optgroup></rt>
<acronym id="s8ci2"></acronym>
<acronym id="s8ci2"><center id="s8ci2"></center></acronym>
0
  • 聊天消息
  • 系統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帖/加入社區
會員中心
創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一種DC-40GHz帶狀線到共面波導過渡設計

3X1L_gh_f97d258 ? 來源:lq ? 2019-02-04 13:56 ? 次閱讀

摘要:針對基于微波多層LTCC 基板的帶狀線功分器輸入端口存在的大高度差過渡問題,提出一種新型帶狀線到共面波導寬帶同層過渡結構。在傳統過渡模型基礎上,引入高阻線及共面波導到帶狀線的交叉過渡形式,使得傳輸性能有所改善。仿真結果顯示,在0GHz~40GHz范圍內帶狀線到共面波導水平過渡的回波損耗小于–20dB,插入損耗小于0.2dB。應用過渡結構的帶狀線功分器性能指標滿足要求,驗證了過渡結構設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引 言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新型電子材料技術以及封裝互連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微波毫米波電子系統在小型化、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比較流行的低溫共燒陶瓷(LTCC)多層基板布線的特性可以使電路從二維平面走向三維立體,將帶狀線形式的無源器件埋置在其介質中,由此可以大幅減小電路的面積,為微波電路模塊的小型化提供一種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LTCC微波電路中,帶狀線信號需要過渡到表層方便信號間的傳輸,關鍵問題是要實現過渡結構的低插入損耗和高可靠性。近年來有很多關于同層過渡結構的報道,文獻[2]采用錐形線過渡形式,文獻[3]采用在帶狀線上方接地平面開錐形槽的形式,文獻[4]通過增加微帶線介質厚度展寬微帶線來避免微帶線與帶狀線大寬度差。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上述方法均不能應用于帶狀線與共面波導介質厚度較大、帶狀線與共面波導地面不同或穿墻過渡等環境中。

本文研究共面波導進入多層LTCC 介質基板時產生傳輸不連續性的原因,仿真設計了一種大高度差帶狀線到共面波導的同層過渡結構,通過將共面波導部分與帶狀線介質交叉并增加一段高阻線進行阻抗匹配,優化了0~40GHz 整個頻段范圍內水平過渡結構的傳輸性能。

1 電路模型分析

在LTCC多層板電路中,無源電路結構大多都埋置在多層板內部,為了方便測試或者和頂層有源電路部分相互連接,常使用垂直過渡結構或水平過渡結構,其中垂直過渡在高頻段和穿過層數較多時,寄生電感和電容對信號傳輸的影響較大[5]。本文以應用于密封金屬腔體內的帶狀線到腔體外共面波導同層過渡結構為例,仿真設計一種同層交叉過渡結構。

本文采用三維電磁場仿真軟件HFSS 建模仿真。介質基板采用LTCC 材料中的Ferro A6M,每層厚度為0.1mm,相對介電常數為5.9,損耗正切角為0.002?;诖嘶宀牧?a target="_blank">參數,在設計帶狀線功分器時需要用到70Ω 帶狀線。根據常規LTCC 工藝手冊,加工的最小線寬為0.1mm。由LineCalc 軟件計算可得,在設計功分器時需要上下各五層介質才能滿足要求,這就導致在功分器輸入端口需要進行兩層介質共面波導到上下各五層介質帶狀線的轉換。過渡模型從左到右可分為兩層介質的共面波導、過渡漸變結構、多層介質的帶狀線。常用水平過渡結構剖視圖示于圖1,其中h1=0.2mm,w1=0.25mm。過渡前后對應的電場分布如圖2 所示,當h2 增加時,過渡前后電場突變較大。轉換后的接地電流必須經過擴展路徑流過垂直通孔,以完成共面波導到帶狀線過渡部分的接地連接,這導致轉換電感L 的增大。根據特性阻抗的定義式:

(Z0 為特性阻抗,L 為電感,C 為電容)可知,過渡結構特性阻抗增大,導致阻抗不匹配,從而影響了過渡結構的傳輸特性。故需要采取措施,盡量避免過渡前后的電場突變,降低電路電感。

圖1 過渡部分的俯視圖和截面圖 圖2 過渡前后電場分布

2 優化設計

由上節可知,過渡部分引起的電場突變及電感電容的變化,造成阻抗不匹配,從而影響了過渡結構的傳輸特性。由文獻[6]中帶狀線到共面波導等效電路分析可得,該結構的等效模型如圖3 所示,其中C1 為共面波導部分旁路接地電容,L1 為共面波導部分中心導體自感,C2 為過渡部分中心導體自電容,L2 為帶狀線部分導體自感,C3 為帶狀線部分接地電容。

優化的同層過渡結構如圖4 所示,當h2=1.0mm時,為了使過渡不連續性的影響降至最小,將穿過帶狀線均勻介質區域的CPW 與帶狀線介質進行部分重疊并減小中心導體寬度,使電容C1 變小,如圖4 中①②位置。通過將通孔靠近中心導體,減小了從CPW 到帶狀線的接地電流的回路距離,從而減小了電流的時間延遲,進而降低了電感L1,如圖中位置③。此外,為了抑制L2 和C2,共面波導應漸變過渡到帶狀線,如圖中位置④。優化前后的傳輸線電場分布如圖5 所示。由圖5 可見,優化前過渡部分電場無法集中在匹配電阻附近,有大量場泄漏,導致匹配性能較差;優化后場泄漏現象消失,電場連續。過渡部分電場示意圖如圖6 所示,通過此過渡結構,避免了電場突變。

圖3 等效電路模型 圖4 優化的同層過渡結構

圖5 優化前后傳輸線電場分布 圖6 優化后過渡部分電場示意圖

優化前后的回波損耗和插入損耗如圖7 所示,在整個頻段范圍內,過渡結構的傳輸特性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回波損耗在DC~40GHz范圍內小于20dB,插入損耗小于0.2dB。

圖7 優化前后的回波損耗和插入損耗

3 過渡結構在LTCC 帶狀線功分器上的應用

設計一分五帶狀線功分網絡,將共面波導到帶狀線的水平過渡結構作為輸入端口與功分網絡整合,輸出端口通過帶狀線到微帶線的垂直過渡結構方便地將信號提供給頂層的有源電路。整體結構模型如圖8 所示,包含過渡結構以及帶狀線功分網絡的印制電路如圖9 所示,其中①為過渡結構(功分網絡的輸入端口),②~⑥分別為功分網絡的輸出端口。

由圖10 的仿真結果與實測結果可知,在12.5GHz~14.5GHz 頻率范圍內,回波損耗小于–20dB,插入損耗分別在–3.6dB 和–10dB 左右,且仿真結果與實測結果基本一致。

圖8 帶狀線功分網絡模型 圖9 印制板實物圖

圖10 回波損耗、插入損耗仿真與實測結果

4 結束語

在微波毫米波系統的高度集成化趨勢下,同層過渡電路可有效改善微波毫米波信號水平穿墻傳輸的對外連接問題,可以在保證密封性要求的前提下實現微波毫米波信號的匹配傳輸。與傳統垂直過渡結構相比,同層過渡結構具有插損小、尺寸小、易集成的特點。本文通過交叉過渡同時調節過渡部分線寬的方法減少了寄生電容和電感,避免了分布電場的突變,優化了過渡結構水平傳輸特性,使得0~40GHz頻率范圍內回波損耗小于–20dB,插入損耗小于0.2dB。通過將此過渡結構應用于某帶狀線功分網絡,驗證了其可實現性和有效性。該過渡結構的設計思路還可推廣至其他水平過渡應用場景,有利于提高微波毫米波系統的集成化小型化。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電路
    +關注

    關注

    171

    文章

    5508

    瀏覽量

    170101
  • 電感
    +關注

    關注

    51

    文章

    5762

    瀏覽量

    101240
  • LTCC
    +關注

    關注

    27

    文章

    126

    瀏覽量

    48507

原文標題:一種DC-40GHz帶狀線到共面波導過渡設計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f97d2589983b,微信公眾號:高速射頻百花潭】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一種微帶線到帶狀線寬帶垂直耦合過渡結構

    一般情況下,不同傳輸線之間過渡的實現形式主要有兩種:垂直金屬過孔與電磁耦合 ,文獻提出了一種采用電磁耦合方式的過渡結構,仿真實現了微帶線到共面波導
    的頭像 發表于 09-20 10:40 ?2284次閱讀

    帶狀線Stripline的定義 PPT

    、頻帶寬,但承受功率小。因此被廣泛用于接收機和小功率元件中,并都傳輸TEM波。作為這革命的“過渡人物”是帶狀線(Stripline)。它可以看作是同軸線的變形。 [/hide]  
    發表于 11-02 15:47

    耦合帶狀線概述 PPT下載

    耦合帶狀線在微波工程設計中,由于定向耦合器、濾波器等元件的實際需要,提出了耦合帶狀線.部分電容的概念是最直觀描述耦合結構的一種方法。 [/hide]
    發表于 11-02 16:20

    ADS仿真共面波導問題

    本人小菜鳥只,現在想用共面波導個8-12G的wilkinson功分器,原理比較簡單,但是想用ADS仿真下,看到ADS有
    發表于 11-05 18:02

    ADS共面波導仿真問題

    本人小菜鳥只,現在想用共面波導個8-12G的wilkinson功分器,原理比較簡單,但是想用ADS仿真下,看到ADS有
    發表于 11-05 19:31

    一種新型的寬阻帶共面帶狀線低通濾波器設計

    引言共面帶狀線(CPS)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種同平面的傳輸方式,由于結構簡單,易于與有源和無源二端口器件跨接,避免了穿孔帶來的工藝麻煩。同時,CPS對介質厚度不敏感、由不連續結構引起寄生
    發表于 06-24 08:23

    毫米波的PCB平面傳輸技術

    摘要在高頻電路設計中,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傳輸技術來進行信號的傳輸,如常見的同軸線、微帶、帶狀線波導等。而對于PCB平面電路,微帶、
    發表于 06-24 06:35

    帶狀線超寬帶電橋的結構形式和設計方法

    源的幾種常用器件的原理都是基于傳輸理論來的,設計原理和方法都是通用的,掌握一種結構形式的器件設計方法可以推廣其他結構的同類產品上。有人建議我寫些有源電路,但我有源電路的經驗有限,
    發表于 06-25 07:30

    微帶共面波導的界限是什么?

    接地共面波導中,當接地共面波導的頂層接地導體和信號導體的間距增大定量時,接地
    發表于 12-18 15:06

    高頻PCB設計:影響射頻信號性能的因素

    需要更多的材料層、更多加工時間和費用、并且更需要注意細節的處理。相對于常見的微帶帶狀線,還有一種射頻傳輸是接地共面
    發表于 05-14 07:30

    怎樣去設計微帶帶狀線電路?

    設計微帶電路有哪些指導原則?怎樣去設計微帶帶狀線電路?
    發表于 05-20 06:57

    請問怎樣去設計一種寬帶波導-微帶過渡?

    怎樣去設計一種寬帶波導-微帶過渡?怎樣對寬帶波導-微帶過渡進行仿真?
    發表于 05-24 06:22

    基于ADS與HFSS的帶狀線功分器的設計

    闡述了一種新穎的仿真方法用于設計帶狀線功分器,該方法將ADS與HFSS聯合使用,并以一款帶狀線功分器的設計為例,在較短時間成功制備出工作頻率700~2 700 MHz,回波損耗小于-22 dB,插
    發表于 11-03 14:57 ?255次下載

    一種新型的波導到雙帶狀線的過度結構

    關于微帶一波導過渡結構的文獻較多,主要的過渡方式有微帶一鰭線一波導過渡|3I、微帶一脊波導
    發表于 11-08 17:22 ?0次下載
    <b class='flag-5'>一種</b>新型的<b class='flag-5'>波導</b>到雙<b class='flag-5'>帶狀線</b>的過度結構

    共面波導傳輸線特性分析及工程應用

    使用高頻板材能夠設計制造出微帶線、帶狀線、共面線等幾大類型高頻傳輸線,共面線又包含共面帶線、共面波導
    的頭像 發表于 01-30 09:09 ?2526次閱讀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_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_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播放_亚洲视频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acronym id="s8ci2"><small id="s8ci2"></small></acronym>
    <rt id="s8ci2"></rt><rt id="s8ci2"><optgroup id="s8ci2"></optgroup></rt>
    <acronym id="s8ci2"></acronym>
    <acronym id="s8ci2"><center id="s8ci2"></center></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