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8ci2"><small id="s8ci2"></small></acronym>
<rt id="s8ci2"></rt><rt id="s8ci2"><optgroup id="s8ci2"></optgroup></rt>
<acronym id="s8ci2"></acronym>
<acronym id="s8ci2"><center id="s8ci2"></center></acronym>
0
  • 聊天消息
  • 系統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帖/加入社區
會員中心
創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聊一聊雷電(Thunderbolt)接口的前世今生及未來

454398 ? 來源:cfan ? 作者:cfan ? 2020-10-20 12:08 ? 次閱讀

隨著武裝AMD移動銳龍4000系列筆記本的全面爆發,英特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為了重新奪回競爭優勢,英特爾帶來了代號為“Tiger Lake”的第11代酷睿,而雷電4就是該平臺主打的新功能之一。今天,就讓我們聊一聊雷電接口的那些事兒。

雷電接口的前世

雷電(Thunderbolt,在蘋果設備上又稱為雷靂)接口最早誕生于2009年,是英特爾倡導的一種高速I/O接口,只是當年它長期處于實驗室狀態,直到2011年才以Mini DisplayPort(下文簡稱miniDP)接口的形態集成在蘋果旗下的Mac設備中。

雷電的本質

沒錯,雷電在本質上只是一種技術協議,它需要“寄生”在某個具體的接口標準上,而miniDP就是它的第一個“宿主”。

雷電1技術的傳輸速率為10Gbps

2015年,隨著USB Type-C接口標準的出現,它很快就被最新的雷電3技術盯上,至今網上也仍在流傳“雷電3一定是USB Type-C,但USB Type-C卻不一定支持雷電3”的科普內容。

和傳統的USB接口相比,雷電技術最大的特色就是更快。

比如第一代雷電就擁有10Gbps的傳輸速率,而且最多可以串聯4部設備,和它相比同期的USB3.0(5Gbps)簡直“弱爆”了。

2013年,USB-IF(USB推廣組織)發布USB3.1技術規范,好不容易才將理論傳輸速率提升到10Gbps,英特爾卻已攜手蘋果推出了雷電2,依舊是采用miniDP接口形態,但傳輸速率卻實現了翻倍,20Gbps再度讓傳統USB的“羨慕嫉妒恨”。

2015年誕生的雷電3,哪怕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一眾I/O接口中的“皇帝”,它擁有高達40Gbps的傳輸速率,而且這還是在全雙工狀態下的,如果是單向傳輸其理論速度最高可達80Gbps,與2019年才剛剛定下標準的DisplayPort 2.0(DP 2.0)標準相當。

此外,雷電3還兼容你所熟悉的各種多媒體傳輸協議,可以擴展出幾乎所有接口,甚至還能用于接駁外置顯卡,讓1kg重的輕薄本也能通過桌面版RTX 2080顯卡玩上最新的3A游戲大作。

雷電的融合

雷電與USB之間的戰爭終于在2019年迎來曙光,當年3月初,英特爾將雷電技術協議開放給了USB推廣組織,USB-IF隨后便發布了USB4,它在底層就實現了雷電和USB協議的融合,增強基于USB Type-C接口的產品之間的兼容性。

可惜,直到今天就連USB3.2標準還沒普及,USB4和雷電4也剛剛伴隨第11代酷睿正式走向前臺。在正式介紹這一全新接口之前,我們還需回顧一下昔日最熱門的雷電3接口的生存現狀。

雷電接口的今生

我們都知道雷電3是眾多接口中的“皇帝”,無論是實用性還是用于宣傳上的噱頭都是一等一的存在。但是,縱觀移動和桌面領域,只有極少數高端筆記本和設計師主板才有所涉獵,絕大多數筆記本身上的USB Type-C別說支持雷電3了,就連傳輸速率還停留在USB3.1 Gen1(5Gbps)的水平上。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雷電3難以普及呢?

雷電的荊棘之路

在過去,一款筆記本要想支持雷電3,需要購買并安裝額外的雷電3控制器芯片,而且英特爾也需要收取不菲的授權費用。

這些額外的開銷對本就昂貴的蘋果MacBook來說根本不算啥,但對講究“薄利多銷”的Windows筆記本而言就是難以承受之重了。

MacBook Pro 2018拆機圖,主板兩側各配有1顆英特爾JHL7540雷電3控制器芯片

此外,雷電3想要獲得40Gbps的滿速性能,需要占用4個滿速的PCI-E 3.0通道(即PCI-E 3.0×4)。問題來了,在第八代酷睿(移動版)以前,整套平臺的PCI-E 3.0通道只有16條,在搭配高性能獨顯和高速PCI-E 3.0×4 M.2 SSD硬盤之后,如果再加上雷電3可能就會引起“搶帶寬”的問題了?!?/p>

在現實中,很多支持雷電3的筆記本只為該接口準備了2個PCI-E 3.0通道(即PCI-E 3.0×2),在業內又稱為“半速雷電3”,其理論傳輸速率只有20Gbps,雖然功能不受影響但在連接外置顯卡時的性能耗損卻較為明顯。因此,在無數發燒玩家眼中,只有滿速的雷電3才是真正的雷電3。

到了2019年,這些問題“貌似”得到有效的解決。

想當然的原生機制

正如前文所述,2019年英特爾開放了雷電3的授權,相關的授權費用被變相減免了。此外,傳說第10代酷睿處理器平臺全部“原生支持”雷電3,以Ice Lake為代表的平臺還將PCI-E 3.0通道數增加到了32條,從種種跡象來看,如果新品不配雷電3都沒有天理了!

我們都知道,第10代酷睿包含10nm Ice Lake(輕薄本)和14nm Comet Lake(輕薄本和游戲本)兩大平臺。從底層架構來說,Ice Lake將雷電3控制器整合進了CPU內核中,而且原生就支持4個雷電3,其PCI-E 3.0通道數量高達32條。雖然這些通道中有16條(4×4)是僅供雷電3專屬使用,但卻再也不會占用CPU提供的PCI-E總線數量或者是與PCH一起搶奪原本就已擁擠不堪的總線資源。

但是,你以為Ice Lake“原生支持”雷電3,搭載這一平臺處理器的筆記本就一定能標配雷電3接口嗎?

答案自然是你想多了,現階段雷電3接口需要支持USB PD協議充電,這就需要額外的PD電源管理芯片。

此外,像Ice Lake的這種設計也意味著雷電3接口與(集成控制器的)CPU之間距離較遠,存在一定的信號衰減問題。為此,Ice Lake平臺筆記本想要支持滿血的雷電3,還需要搭配名為JHL8040R Retimer的信號增強器,雖然一顆Retimer芯片就能直連2個滿速(40Gbps)的雷電3接口,但它畢竟也是需要2.4個美元的,而且背后還存在為PCB主板的優化布局等研發費用。

來自英特爾官網的價格和參數信息

再來看看Comet Lake平臺,它在底層架構上和英特爾早期平臺沒有什么差異,雷電3功能依舊被掛在了PCH(傳統意義上的北橋)芯片組中。

換句話說,搭載Comet Lake平臺的筆記本,想支持雷電3還是需要搭配額外的雷電3控制器芯片,并不是傳說中的“原生支持”,不僅成本更高,還存在與其他設備搶PCI-E 3.0通道和擠占DMI 3.0總線資源的問題。

如果說Ice Lake平臺的雷電3功能是以“CPU(集成雷電主控)→Retimer→接口”路徑實現,那Comet Lake平臺就是“CPU→DMI→PCH→雷電主控→接口”,步驟更多,成本、性能和功耗損失也就更大。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么那怕是Ice Lake平臺的第10代酷睿筆記本,能配備雷電3接口的產品卻少之又少了吧?

同理,第11代酷睿雖然也號稱原生支持雷電4,但也存在上述問題,所以依舊只有中高端第11代酷睿新品才能用上這種接口,絕大多數低端機型的USB和USB Type-C依舊維持5Gbps,也就是USB3.0(包括3.1 Gen1和3.2 Gen1)的速度。

雷電接口的未來

問題又來了,第11代酷睿Tiger Lake平臺支持USB4和雷電4,它們之間有啥區別?

變與不變的雷電4

USB4存在20Gbps傳輸速率的“半速版”,用來取代現有的USB3.2 Gen2×2標準,同時,USB4還有更高速的USB 40,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雷電3的簡化版。

而雷電4,則可視為“全功能滿血USB4”,不僅需要擁有40Gbps的滿速,還需同時兼容USB PD充電和原雷電3的全部功能,在視頻輸出能力(支持雙4K顯示器)、配套線纜和安全等方面的認證要求更高。

隨著第10代和第11代酷睿平臺的普及,輕薄本增加雷電3(以及未來的雷電4)功能的成本其實已經不算太高了,完全可以成為4000元~5000元價位的主流產品的標配。真正阻礙雷電功能普及的因素,其實還是缺少殺手級的應用環境。

比如,現在全功能USB Type-C(支持USB PD充電和PD視頻輸出)就足夠絕大多數用戶的使用需求了,為何還要再多花錢配雷電4?很多玩家特別在意的外置顯卡擴展塢雖然算是雷電接口的專屬賣點,但相關擴展塢的價格非常昂貴,它與筆記本之間也存在各種兼容性問題,在體驗上并不完美。

對筆記本廠商來說,雷電接口成本較高,在應用范圍不大時沒必要強行列裝;對軟件和外設廠商來說,雷電接口的普及度不高,沒必要為它開發更多的產品和功能。最終,就是我們面臨的現狀:雷電接口太貴,而且沒啥用。

USB4的出現,也會搶走不少原本應該屬于雷電4的市場份額,因為前者所需要的成本更低。雷電4的希望,在于英特爾最新倡導的Evo平臺認證計劃,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說的雅典娜計劃2.0,雷電4和第11代酷睿是Evo平臺的基礎配置,但通過Evo認證的新品價格普遍都是6000元起步,想讓更低價位的輕薄本享受可以外接顯卡,擁有皇帝級待遇的雷電4,似乎還是遙遙無期。
編輯:hfy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Thunderbolt
    +關注

    關注

    1

    文章

    51

    瀏覽量

    49769
  • USB4
    +關注

    關注

    1

    文章

    137

    瀏覽量

    6196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淺談thunderbolt3---雷電三技術

    thunderbolt3是Intel與apple最新開發的接口協議,速率能到40Gbps,是USB3.1速率4倍,可擴展DP1.4,千兆以太網,USB3.1 Gen2*2,雷電三口
    發表于 07-15 11:12

    芯片開源架構RISC-V的前世今生

    芯片春秋 開源架構RISC-V前世今生
    發表于 05-21 10:04

    芯片春秋——ARM前世今生

    芯片春秋 ARM前世今生
    發表于 05-25 15:05

    嵌入式ARM開發的前世今生,看完你就懂了

    嵌入式ARM的開發方向是什么?嵌入式ARM開發的前世今生
    發表于 04-20 06:39

    Altium中Fill,Polygon Pour,Plane的區別和用法

    Fill會造成短路,為什么還用它呢?來Altium中Fill,Polygon Pour,Plane的區別和用法
    發表于 04-25 06:29

    stm32的低功耗調試

    前言:物聯網的大部分設備都是電池供電的,設備本身低功耗對延長設備使用至關重要,今天就實際調試總結stm32的低功耗調試。1、stm32在運行狀態下的功耗上圖截圖自stm32l15x手冊
    發表于 08-11 08:18

    關于汽車操作系統的前世今生看完你就懂了

    關于汽車操作系統的前世今生看完你就懂了
    發表于 09-26 06:40

    7系列FPGA的供電部分

    前幾篇咱們說了FPGA內部邏輯,本篇咱們再聊7系列FPGA的供電部分。首先咱們說spartan7系列,通常咱們需要使用以下電源軌:1,VCCINTFPGA內部核心電壓。其不損壞FPGA器件的范圍
    發表于 11-11 09:27

    平衡小車代碼的實現

    前言今天代碼,只有直立功能的代碼。代碼總體思路給定個目標值,單片機通過IIC和mpu6050通信,得知數據后,根據角度環計算出個P
    發表于 01-14 08:29

    汽車總線前世今生

    汽車總線前世今生
    發表于 01-24 15:41 ?24次下載

    thunderbolt接口是什么_thunderbolt接口有什么用_thunderbolt怎么用

    Thunderbolt雷電接口)是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2月24日英特爾發布的實驗室產品代號為“Light Peak”的一種技術。該t技術由英特爾在2009年設計完成并定名為“Light Peak”(研發代號)。
    發表于 12-05 16:34 ?5.7w次閱讀

    六張圖看懂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關于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內涵意義,下圖可以說是相當清楚全面了。人工智能是未來一大熱點,如果你也看好這一趨勢,
    的頭像 發表于 08-25 11:00 ?4253次閱讀

    電池管理技術的前世今生

    電池管理技術的前世今生
    發表于 11-04 09:51 ?5次下載
    電池管理技術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什么是Thunderbolt雷電技術?

    Thunderbolt 雷電技術是英特爾開發的一種連接標準,可通過單一連接提供數據、視頻信號以及為筆記本電腦充電。對于那些希望減少線纜數量,以整理和增強其生產力空間的工作人員、游戲玩家和內容創作者,Thunderbolt
    發表于 09-25 10:03 ?1407次閱讀
    什么是<b class='flag-5'>Thunderbolt</b><b class='flag-5'>雷電</b>技術?

    二極管的前世今生

    二極管的前世今生
    的頭像 發表于 12-14 18:35 ?711次閱讀
    二極管的<b class='flag-5'>前世</b><b class='flag-5'>今生</b>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_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_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播放_亚洲视频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acronym id="s8ci2"><small id="s8ci2"></small></acronym>
    <rt id="s8ci2"></rt><rt id="s8ci2"><optgroup id="s8ci2"></optgroup></rt>
    <acronym id="s8ci2"></acronym>
    <acronym id="s8ci2"><center id="s8ci2"></center></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