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8ci2"><small id="s8ci2"></small></acronym>
<rt id="s8ci2"></rt><rt id="s8ci2"><optgroup id="s8ci2"></optgroup></rt>
<acronym id="s8ci2"></acronym>
<acronym id="s8ci2"><center id="s8ci2"></center></acronym>

您好,歡迎來電子發燒友網! ,新用戶?[免費注冊]

您的位置:電子發燒友網>電子百科>數碼產品>數碼相機>

家用數碼相機應該如何挑選

2010年01月30日 14:24 www.qd573.com 作者:佚名 用戶評論(0

家用數碼相機應該如何挑選

(其實我也挺討厭“上、下”之分的,可惜昨天晚上只寫了一半,只好寫多少發多少了。我只是把我挑選家用數碼相機的一些經驗提供給大家,謹作參考吧?。?/P>

大概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又或者是促進消費的號召得到了響應,最近半個月來,好多人開始問我應該買哪種數碼相機。其實幫人挑數碼相機是件很費神的事情,因為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喜好和需要,如果說某一種價錢總是對應一款最好的相機,那么市場上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種數碼相機了。

為了省去我逐一幫人挑選的麻煩,在這里斗敢寫一篇“略談”,不求成為挑選相機的經典,只求可以給打算買家用數碼相機的人一點參考。

首先,在數碼相機泛濫的時代里,像素、外觀等等已經不是挑選相機的最重要的指標了。在我看來,作為家用數碼相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省電。因為即使是數碼相機滿街都是,但也并非人人都懂得使用數碼相機,更多的時候,是看到人們把相機的閃光燈設置成自動,相機的顯示屏永遠都開著,當然,鏡頭伸伸縮縮更是不可避免。換句話說,一臺相機落在懂相機的人手里,一塊電板可能可以用上一整天,而落在不懂相機的人手里,一塊電板可能支撐不了一個小時。

這或許可以解釋很多人對相機說明書上“續航能力”的困惑。其實并不是相機廠家在欺騙消費者,除了廠商指的續航能力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達到,更多的原因是很多拍攝者不懂得如何去省電。作為家用的數碼相機,更多時候是用于外出游玩的時候拍攝使用,如果遇上沒有電的情況,那就不止是拍不成照片,更有可能是掃去了一家人的游興。

在這里我無意去教人如何省電,因為主要說的是挑選數碼相機。那就從最簡單的省電方法說起:相機上帶有光學取景器的,能夠比帶有電子取景器的省電,而帶有電子取景器的,又比通過LCD取景的相機省電。

道理很簡單,使用光學取景器(如佳能A720IS、尼康P6000等)和電子取景器(如富士S2000、尼康P90等),在使用取景器的時候,都可以將相機背面的LCD關掉,而一臺消費級數碼相機最為耗電的,就是背后的LCD!

光學取景器使用的是兩片透鏡,通過透鏡來觀察拍攝對像,取景過程是完全不需要耗電的。而電子取景器則是采用電子成像的方式,在目鏡里看到的是一個電子取景器的顯示屏(EVF),因此與相機背面的LCD相比,要相對省電,但比起光學取景器,又比較耗電一些。

有人就問了,為什么不全都造成光學取景器呢?這里解釋一下,光學取景器存在一定的“視差”,也就是說,拍出來的照片,與你在取景器里所見的略有偏移。電子取景器則能夠避免這種現象。另外,電子取景器比起LCD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任何光線下都可以看清楚。所以說,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必定為你打開一扇窗。如何抉擇,就看各位自己的需要了。

但我建議,在買家用的數碼相機時,首先應當考慮買帶光學取景器的相機。畢竟家用相機拍攝的照片,對畫面的要求不會太高,略有一點偏移,比起相機突然沒電來說,還是前者比較容易接受,不是嗎?這一點,佳能的A系列做得很不錯,但佳能A系列的缺點就是造型實在不敢恭維,拿在男同胞手里還過得去,拿在女同胞手里的話,怎么看都不般配。

略談家用數碼相機挑選(上) - 石頭 - 石頭城:將原創進行到底! 略談家用數碼相機挑選(上) - 石頭 - 石頭城:將原創進行到底!

(光學取景器與電子取景器。從外觀上說,電子取景器與一些單反相機的光學取景器并沒有什么區別,不同的是電子取景器的內部,是一個微型的LCD,而光學取景器一般只有兩片透鏡。)

當然,取景器不是惟一省電的部分。相比較而言,鏡頭內置(如索尼T系列、富士Z系列等)的相機,又會比鏡頭外伸(如尼康S630、佳能IXUS系列等)的相機更省電。鏡頭伸縮需要電力帶動馬達驅動,這個道理就不用說了。

另外,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各大相機廠商又開始追求超大LCD,我本人就是一個受害者——自己用的佳能450DLCD就是三英寸的,開起來要多耗電有多耗電。幸好我一般不開LCD,都用取景器搞定。不過前些日子幫一朋友買了一臺尼康L20,LCD也是超級大,比它的前輩尼康L2大多了,結果兩節電池用不了一個小時,電量就被LCD“吃干”,實在讓人惱火!

所以在這里提醒一下(只能說是提醒,因為大LCD自然也有大的好處,比如說照片回放的時候更能看清細節等,不能單純說LCD規格大就是缺點),買相機的時候,盡可能選LCD適中的,別貪圖清晰而去買了一塊超大LCD的相機,到時出門不得不帶一大把電池的時候,叫你怎么哭都不知道!

附送一點如何省電的心得:LCD不要調到最亮,一般中等就可以了,如果電力不足的時候,調成最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省不少電。閃光燈盡可能關閉,避免相機在逆光拍攝時判斷錯誤而誤閃。變焦時,盡可能一次性調到位,別把鏡頭伸縮三、四回還沒調到位。

在取景器方面,我的建議是:盡可能帶有光學取景器,實在沒有,就挑LCD規格小一點的相機,能省一點電就省一點,更重要的是——這樣你在拍了一半時沒電了不會來罵我。

?

說完省電,再來說一個購買家用數碼相機時,幾乎所有購買者都會走入的第一個誤區:像素越高越好。

可是真的是像素越高越好嗎?我幫好幾位朋友挑相機的時候,向他們推薦某某相機,得到的回答就是“這個像素才1000萬,太低了!”“這款相機像素才800萬,沒有另一款高啊,會不會拍不清楚?”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奧林巴斯公司SLR規劃部門經理對目前市場上數碼相機的像素大戰的表態:“1200萬像素,我想,已經足夠因應多數顧客需要的大部分應用?!倍f的已經是基于單反相機的像素。

雖然他的這番話引起了各方面的的爭議,但我認為就家用數碼相機而言,1200萬像素,確實已經足夠使用,甚至于600萬以上的像素,就已經能夠滿足家庭使用。

試想,家用數碼相機主要用于什么?首先,旅游時拍攝,其次,可供一些攝影愛好者練手,再次,記錄一些影像。而拍攝的照片絕大多數都用于在電腦上放映,或者沖洗成照片收藏。而600萬像素的照片,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電腦顯示屏的大小,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把照片放在電腦上看,或者沖洗出比電腦顯示屏還要大的照片,在照片的成像上,也是絕對能夠保證清晰的。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去追求所謂的高像素呢?即使要留有余地用于后期裁剪,那么1000萬像素也是足夠了。

我以前就用過一款200萬像素的相機,不得不承認,把照片放在電腦上放大成原片細看,還是能夠看出低像素對畫質的影響的,但我把它沖洗成七寸的照片時,它的像素對照片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

(我在寧波天童時,用200萬像素的卡片機拍出的照片。這相機是什么牌子我已經忘記了,反正屬于調焦基本靠走,曝光基本靠等的相機。我把它縮放到五寸照片大小,顯然它的像素已經足夠了。)

而在我使用單反之前,我一直在用尼康L2相機,它的像素是600萬,遠遠低于現在主流數碼相機的平均像素水平,而事實上,我從來沒有覺得600萬的像素“不夠用”,因為無論是放在電腦上,還是沖洗成照片,600萬像素已經足夠呈現畫面的細節。

(600萬像素的尼康L2相機拍攝的效果,一直是我比較得意的一張照片。)

寫到這里,我可以說,對于打算買家用數碼相機的人而言,像素絕對不是要考慮的問題,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消費級數碼相機,像素都在600萬以上,已經足夠滿足平時拍攝使用了。

再說句安慰人的話:到現在仍然被眾多拍攝愛好者使用的多款單反相機(如尼康D40、尼康D70s、賓得K100D等),也不過是區區600萬像素,作為家用數碼相機的購買者,為什么要擔心1000萬的像素還“拍不清楚”呢?在像素方面,我給一個參考數值:大于等于600萬像素。

既然有一個誤區,自然有第二個誤區:光學變焦與數碼變焦的級數越多越好。

其實在挑選數碼相機的時候,能夠關注到光學變焦與數碼變焦的人,對于相機肯定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但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在數碼大戰的情況下,難免落入商家的圈套中,開始對光學變焦與數碼變焦有更高的要求。

我同樣不止一次聽人問我:“它有20倍的光學變焦呢,足夠用了吧?”“它有5倍的數碼變焦呢,夠用了嗎?”

每聽到這種話的時候,我就問對方:“你知道什么是光學變焦和數碼變焦嗎?它們體現在哪里?”

很少有人能夠回答得清楚。

先來掉點書袋子:光學變焦級數,是指依靠光學鏡頭來實現變焦時,長焦端焦距除以廣角端的焦距所得的倍數。數碼變焦級數,是指通過插值的形式實現電子放大畫面,得到相當于“變焦”效果時,所放大的倍數。(非官方定義,根據個人理解的通俗說法。)

而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變焦級數越大,攝影時就能夠拍得更“遠”。其實這只是理解了一半。舉個例子,理光R10相機,它的光學變焦是7.1倍,焦距是28-200mm。而尼康S630相機,它的光學變焦是7倍,但它的焦距卻是37-260mm,反而比變焦更多的理光R10拍得更“遠”一些。

再舉個單反相機鏡頭的例子:著名的“大白”,佳能100-400mmF4.5-5.6L IS USM鏡頭,如果只算變焦級數,那么是400/100=4倍,遠遠低于理光R10相機的7.1倍,而事實上它可以比理光R10的鏡頭拍得更“遠”。

所以就光學變焦而言,倍數只是一個參考數值,而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作為消費者去買相機,應該關注的是它鏡頭焦距。拋開鏡頭成像質量不談,那么對于家用相機而言,焦距廣角端數值越小而長焦端數值越大,則越方便于平時使用。但要有個限度,我使用過朋友買的索尼H5,焦距達到36-412mm,而事實上,如果沒有三腳架支持的話,焦距在350mm以上時,基本端不穩相機了,如果不把快門繼續提升的話,很難想像在412mm時可以拍出什么樣的照片。所以我到現在還很好奇尼康P90相機那624mm的長焦端有多少人能夠正常使用。

至于數碼變焦倍數,我就不再仔細去說,直接一點告訴你,你喜歡數碼變焦的話,拍回照片后放電腦上裁吧,你想裁幾倍都成,而買相機的時候,這個倍數你就忽略不計吧。信不信由你。

在變焦方面,我給一個大概的數值:35-110mm,廣角端焦距小于35mm,長焦端焦距超過110mm,這就差不多夠用啦!

(這兩張蜂的照片是我用尼康L2的數碼變焦拍出來的,尼康L2的長焦端為116mm,上圖為全圖,縮放至5寸照片,基本看不出什么不妥,但下圖的細節圖中,很明顯看出4倍光學變焦之后的成像,已經十分模糊。)

?

寫到這里的時候,突然想起有一個很關鍵的東西沒有寫,而這是我幫人挑選相機時,除了用電之外,第二要考慮的問題,那就是全手動功能。

既然是第二重要,為什么放到這里寫?很簡單,因為絕大多數消費級數碼相機都沒有全手動功能。真正有全手動功能的,無非就那么幾個系列,比如佳能A系列、G系列以及近兩年崛起的長焦相機等。而它們的造型從某種程度上說,真的不適合女孩子用。

所以在我提出手動功能的時候,找我選相機的女性朋友(別夸我女人緣好,這是因為男人買相機不用找別人挑)在看過我推薦的這幾款相機之后,幾乎都毫不猶豫地把手動功能拋棄掉,而選擇了外觀更加漂亮的全自動功能相機。

對于她們的這種選擇,我無數次勸說,因為她們當中的很多人在真正買了相機之后,會拿著別人拍的夜景照片問我怎么拍出來的,又或者拿著那些追隨拍攝的照片問我為什么她們的相機就拍不出這種效果。我當然沒有義務給她們上一堂攝影基礎課,我只是告訴她們,如果買了有全手動功能的相機,就可以拍出這種效果。

很讓我郁悶的是,好像至今為止沒有人聽我的勸告去買帶全手動功能的相機。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女人挑選東西的首要條件是外觀而非內涵,這可以解釋為什么那些長得帥呆實際是個腦殘的人背后總是一大堆女孩子,而丑博士背后總是無人追隨。

扯遠了,話歸原題。

對于全手動功能,我在這里就不詳細解釋了。對那些追問我到底全手動功能有什么用的人,我一般是這樣回答的:“買了全自動功能的相機,你總會發現很多情況下是拍不清楚的,然后你會開始后悔。如果買了帶全手動功能的相機,它同樣有全自動的功能,滿足你拍‘到此一游照’的需要,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你同樣可以拍得清楚無比。最關鍵的一點,全手動功能可以讓你真正開始學習攝影?!?/P>

當然,我也會很干脆地告訴打算買相機的朋友:“如果你買相機只是為了拍‘到此一游照’的話,那么,全自動功能的相機已經足夠滿足你的需求?!?/P>

很令我不解的是,每個聽我這么說的人都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要練好攝影技術,一定要去買帶全手動功能的相機,但是,最后他們都無例一外地買了全自動功能的相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有很多廠商推出了“部分手動功能”的相機,它們當中有些是可以光圈優點與快門優點,卻獨獨沒有全手動功能,或者是更為簡單的一些手動功能,更為夸張的是,我用過朋友的好幾款相機,明明是光圈可調的,一試之下,卻發現只有f2.8與f5.6兩檔,實在讓人有點崩潰。對于這種“部分手動功能”,我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雞肋!

對于全手動功能,我的建議是:能買帶全手動功能的相機,那就盡可能買,畢竟有了全手動功能,也能頂小半臺單反相機了!

(這是我用尼康L2在烏鎮拍攝的照片。當時用了三腳架架在墻上拍攝,使用的是程序自動功能,即使曝光了將近兩秒鐘,還是可以看出,程序自動功能并不能很好地體現一些細節。如果使用全手動功能,必當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這是我用佳能450D的全手動功能在宏村拍攝的照片。我相信這照片全世界僅此一張,因為那橋是我用強光手電照亮的,曝光20秒,這是全自動功能不可想象的。)

?

最后再談一點:外觀。

之所以把外觀放在最后說,是因為在我看來,挑選相機時最不重要的就是它了。當然我這么說的時候,一定有一些女孩子在咬牙切齒,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消費級數碼相機已經成了一種時尚的飾品,甚至于它的功能、性能都不重要,只要它的外觀足夠好。

但對于只是為了買臺數碼相機當裝飾的人,是不需要費盡心思來挑選相機的——大可把所有相機羅列開來,一眼望去哪臺最順眼,就買哪臺了事。

我所說的外觀,主要是包括了重量、體積、材質三方面。

先從重量和體積上說。很多初買相機的人往往會覺得那種長焦的相機、單反相機“太重、太大”。不得不承認,太重太大的相機確實不那么讓人喜歡。畢竟買消費級數碼相機,很大程度上是看中其便攜性,太大太重的相機,使用起來確實不那么方便。但從理論上說,重量較大的相機,在使用時也更穩定,更容易拍出清晰的照片。

前些日子我拆解了一臺傳統單反相機,這相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十分穩重,但拆開之后發現,相機本身的重量十分輕巧,之所以沉重,完全是歸功于相機內部牢牢粘置著的兩塊鐵塊。而正是因為這兩塊鐵塊,才讓端著相機的人感覺到穩重。

當然,我不是指家用數碼相機也是越重越好,尤其是一些卡片機,主打的是便攜輕巧,若是單手持著都顯得太沉重,那顯然不是一款好相機。但對于一些長焦相機而言,適當的重量是有助于拍到更清晰的畫面的。

至于體積,這沒有一個標準可言,若是碩大無朋的相機拿在手里卻是輕飄飄的,當然不容易讓人端穩,若是小巧精致的相機拿在手里,卻是沉得要命,那當然也不合適。我想說的是,相機體積大小,要看各人的需要。對于男士而言,相機體積大一些,自然有派頭一些,而且一般體積大的相機,按鍵也分布得比較散,方便男士大手指的操作。而對于女士而言,精巧的小相機不僅僅可以用于拍攝,也可以當作一種飾物。

比方我現在用的是單反,但我無比懷念以前用尼康L2相機的時候,可以每天上班、下班都把它塞在包里,需要拍的時候隨手一掏就出來了。不像一臺單反相機塞不進包不說,就算挎個攝影包,需要拍的時候,還得郁悶半天地換鏡頭。如果我再要買相機,我就會買一臺小巧且功能齊全的相機,比如佳能G10等。

然后就是關于材質。其實對于材質我這個外行人是沒什么發言權的,畢竟我不是造相機的,我并不知道數碼相機到底哪部分是用塑料哪部分是用金屬。之所以提到材質,是看到好多朋友的相機,明明只用了半年,看上去卻像是用了好幾年,而有些朋友的相機,明明用了好幾年,看上去卻像新的一樣。

這就是材質的原因了。一般情況下,我會推薦別人買銀白色的相機。因為絕大多數的消費級數碼相機,外殼都是塑料的,而銀白色的相機,即使外殼磨損一點,也不容易看出來,而那些看似色彩炫麗的玫瑰紅、湖藍的相機,一旦出現了磨損,很容易就顯得很舊。當然,對于尼康P90、索尼H7之類的相機,因為它用于制造外殼的塑料就是黑色的,那么就沒什么可挑選的了,大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關注它的性能上。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日子我幫人拆解一臺數碼相機的時候,發現看似全金屬的外殼下,竟然全都是塑料,而廠商只在塑料外面鍍了一層類似金屬的物質。不得不感嘆如今奸商處處有,越做越專業!

碰上這種相機,那只能認命了,甭管啥材質,看著順眼就買吧!

對于外觀方面,我的建議是:別買拿在手里輕飄飄的相機,能夠感覺有點沉的為宜,好歹萬一掉地上了還能聽個響不是?體積嘛,如果圖實用就越大越好,圖裝飾就越小越好,既然是家用數碼相機,一切以便攜為準。材質當然越堅硬越好,某天哪個廠商用鈦合金造出了家用數碼相機,我也鐵定支持你們去買!

?

說了“略談”,倒也敲了六千多字。有人問我了,說了這么多,到底哪一款最好?問這個問題的人十有八九沒有認真看這篇文字。在我看來,沒有最好的相機,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相機。那些動輒就說買相機要“一步到位”的人,肯定是從來沒有挑到合適于自己的相機。

最后,對于買家用數碼相機,我的建議是:

1、從來沒有用過相機的人,也沒有任何攝影基礎的人,并且只打算拍一些“到此一游照”的人,買1000元左右的全自動相機,任何品牌任何功能任何樣式都可以,沒事拍著玩吧!

2、有一定攝影基礎的人,并且打算邊拍邊學攝影的人,買一臺帶全手動功能的相機,拍到6000張以后,開始練習手動功能,等拍到一萬張之后,再想想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一臺怎么樣的相機。

3、別相信商家的宣傳,所謂長焦、續航能力、連拍功能、高像素、超小體積……別因此一葉障目,別人說什么好就買了什么相機,而是要想清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相機,再去挑相機。

4、有錢就買最好的,沒錢就買功能齊的,再窮就買國產的,更窮一些的……你買數碼相機干嘛?最后,借某位單反高手的話來送給那些問“為什么我的相機拍不出好照片”的人:攝影,靠的是相機后面的那個頭,而不是相機。

非常好我支持^.^

(465) 99.1%

不好我反對

(4) 0.90000000000001%

( 發表人:admin )

      發表評論

      用戶評論
      評價:好評中評差評

      發表評論,獲取積分! 請遵守相關規定!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_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_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播放_亚洲视频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acronym id="s8ci2"><small id="s8ci2"></small></acronym>
      <rt id="s8ci2"></rt><rt id="s8ci2"><optgroup id="s8ci2"></optgroup></rt>
      <acronym id="s8ci2"></acronym>
      <acronym id="s8ci2"><center id="s8ci2"></center></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