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滴滴出行一直以來大刀闊斧的前進,一開始瘋狂燒錢,現在終于見成效了,據悉滴滴將提前在今年上市,之后將加大對無人駕駛的投入,自此加上BAT等巨頭,自動駕駛將進入戰國時代,群雄割據。

昨日,外媒爆出一條爆炸性的消息,關于滴滴出行的。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近幾周來,滴滴正在與多家投行密會洽談IPO事宜,并期望最早于2018年下半年上市。

?

報道中說,滴滴之所以希望現在前往公開市場募集資金,是因為想借此鞏固其護城河,抵御國內外競爭對手的挑戰。

而且由于Uber流年不利,當前正是滴滴作為共享出行全球老大上市的最好時機。

作為“帶頭大哥”,Uber內外交困,還面臨一系列監管相關的障礙,估值滑落至400億-500億美元。

如果滴滴以700億-800億美元估值完成IPO,就會把Uber遠遠甩在身后。

當然,滴滴出行的競爭者早已不止Uber一個。

2018年以來,美團點評、攜程和高德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出行平臺”,高調殺入網約車市場,希望與滴滴分一杯羹,市場補貼戰也早已在上海等城市打響,全面對抗,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在滴滴的高估值面前,私募市場已經很難再輸送大額糧草彈藥了。

就在去年12月,滴滴完成了一輪40億美元的新融資,累計總融資額接近200億美元——再往后,誰還有實力再幫助推進一輪?還有誰?

何況挑戰不止來自網約車出行業務,還有日益升溫的自動駕駛競爭。

自動駕駛即將走入戰國時代

在今天的一場滴滴召集的汽車產業發布會上,程維描繪了滴滴的三大愿景。

一是成為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臺,二是共建汽車運營平臺,三是成為全球智能交通技術引領者,投入智慧交通和無人駕駛。

第一、第二個愿景,都是一種結果,一種運營目標。

如何實現?其實答案就在第三個愿景中:技術。更收窄一點,就是自動駕駛技術。與燒錢推廣相比,技術才是決勝的核心。

道理很簡單,滴滴想要維持競爭力,只能是不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而且,滴滴恰巧就站在時代變革的路口。

對于一家出行公司來說,最大的成本,就是人類司機。而且這是可以通過自動駕駛技術降低的成本。

然而押注自動駕駛的玩家大有人在。

現在,BAT三巨頭已經悉數入局自動駕駛。傳統車企也絕不會坐以待斃。更有一大幫極具活力的創業公司在不斷進取。

可以想見,在商業機會、人才競爭等原因的影響下,勢必將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推向更激烈的戰國時代。

?

最終誰能一統天下?

此前,程維談到無人駕駛時曾經指出:“最重要的是研發投入,中國能做手機操作系統的也有很多家,但能活下來的沒有幾家,無人駕駛最終可能也只有兩個生存名額,希望滴滴是其中之一?!?/p>

上市IPO,將為滴滴帶來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支持。滴滴也必然會在自動駕駛領域給予更多的投入,爭奪只能更加激烈。

競爭態勢上經常面臨變局的滴滴,在自動駕駛上能如愿么?

有觀點看好滴滴。比如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對話楊致遠時就談到,BAT不會把自動駕駛視為“救命稻草”,而而Uber、滴滴等則不同。李開復說,這些公司的自動駕駛,關系未來生死,不成功便成仁。

但決心和結果之間,仍然遠隔千山。比如Uber,一家很早就意識到自動駕駛重要性的公司,并且很早就展開無人車研發和測試的公司,這幾年不斷發生離奇的事故,實際上技術水平遠不如Google。

實際上,Google已經在美國的鳳凰城展開了無人出租車的,而且加州也為此開了綠燈。無人出租車,并不遙遠。

?

滴滴的無人車布局

當然,必須要指出的是,滴滴的無人駕駛布局,早已展開。量子位有過詳細報道,以下做個簡單回顧。

故事可以從去年講起。

搶人

2017年3月,緊隨蘋果戰略投資滴滴,滴滴的硅谷研究院也在蘋果公司附近安營扎寨。

然后便正式開始了一系列人才挖角,尤其是華人工程師。

其中最知名的當屬Waymo工程師賈兆寅,而且據說賈兆寅一度接近百度美研,但最終卻成為了滴滴前沿技術負責人。

量子位還聽說,在人才挖角過程中,滴滴甚至還從百度美研挖走了組建無人車團隊的HR,她曾經幫百度簽下樓天城,并最終為滴滴挖動了賈兆寅。

不過與其他中國公司硅谷分舵不同,滴滴硅谷隱秘而低調,除了零星大牛加盟,路測、自動駕駛重要進展等方面的消息并不多。

官方公開的有三件事。

一是去年8月,滴滴和Udacity舉辦了一次自駕車挑戰賽;

二是去年11月,滴滴硅谷搬家至山景城新辦公室,這是一座占地36000萬平方英尺(約為3340平方米)的獨立建筑,未來將能容納至少200名員工——量子位也聽說,進展飛快,距離坐滿也不遠了。

三則是今年2月,滴滴對外放出了測試車路測圖,使用激光雷達等多傳感器融合方案,而且滴滴CTO張博確認,滴滴負責設計了無人駕駛路測車所用的汽車軟件,并與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合作制造了硬件。

此外,張博還表示會在中美的3座城市展開持續測試——雖然未透露具體城市,但base蘇州的路測安全駕駛員已經在招募。

此外,在滴滴的無人車布局推進中,也損失了幾位重要人才。

最首要的是滴滴研究院院長何曉飛,他已離職創業,并將一手開創的滴滴無人駕駛業務托付給了繼任者。

另一位是現任景馳無人車工程副總裁的楊慶雄,他之前是滴滴無人車高級總監。而景馳想做的事情,也包括自動駕駛的無人出租車。

還有從Uber加盟滴滴的安全專家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三月加盟、七月離職,跑去了通用旗下無人車公司Cruise。

?

競購

此外,滴滴的無人車布局也通過競購展開。

當上一輪40億美元融資宣布后,騰訊科技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滴滴已經收購了一家硅谷自動駕駛初創公司。不過報道中并沒有透露公司名稱。

量子位得到的消息是,滴滴試圖收購兩家硅谷的無人車公司,但都(還)沒有得償所愿。

這兩家公司背后都站著大牛。

第一個大牛是朱佳俊,前Google自動駕駛工程師,其后自立門戶創辦了Nuro.ai,主打L4級的無人車物流配送。

滴滴一度想把朱佳俊和Nuro收入囊中,甚至為此開出了天價收購單,但并未夢想成真。接近朱佳俊的人士向量子位透露,他(朱佳?。┖軋猿?,他希望獨立自主做出一番不一樣的事業。

另一個大牛叫Chris Urmson,是朱佳俊在Google無人車的同事,曾任Google無人車CTO,他離職后創辦了一家名為Aurora.tech的自動駕駛公司。

但與朱佳俊不同,Chris Urmson與滴滴之間的故事更綿長。

量子位聽到的故事是這樣的:先是滴滴追逐Chris Urmson,而后者曾經短暫而低調加入過滴滴;但不久,Chris Urmson馬上又離職創業,據說是想重演Uber收購Otto的戲碼——自己創建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然后再賣給滴滴。

然而滴滴最后并未接受Chris Urmson的提議,而關于滴滴收購Aurora.tech的消息,也始終處于傳聞中。

最新的消息是滴滴及投資方軟銀,可能會組成投資布局聯盟,在全球市場展開投資和布局,最終實現滴滴出行的自動駕駛野望。

這個野望包含三個層次:

最基礎的一層叫交通基礎設施,具體擔綱的是去年成立的智慧交通團隊,核心是用滴滴掌握的交通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去優化道路,比如實時根據路面流量動態去調整紅綠燈,舒緩擁堵。

中間層是車輛本身變革,一方面汽車能源會從汽油變成電,另一方面是智能化,把人類從駕駛中解放出來。

包含輔助駕駛,比如目前已經在其司機應用程序中增加了安全駕駛系統,通過在智能手機中使用GPS,陀螺儀和其他內置傳感器來檢測危險駕駛行為。

最上一層變革則是人和車關系的變化,讓汽車從不動產變成共享資源——從原來每一個人擁有一輛車到很多人共享一輛車。

總結起來,還是離不開那三個公認的趨勢:電動化、共享化和無人化。

程維對此也破有信心,“中國第一,全球第二”,他如此對內激勵過士氣,即便當前聽起來還有距離,但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程維的英文名,正是Will。(xiaoqingmei)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對

(0) 0%